影响一生的基本能力是什么?
小镇昨天发了一篇关于英语普遍教育应当弱化的文:《为了公平,高考要逐渐弱化英语》,大家可以先看看全文以及评论区,更有助于了解今天这篇,以及为什么小镇会说以下这些能力是影响一生的基本能力。
今天先不谈个人的性格和心理承受能力之类需要一定经历的能力,这些能力很重要,但并不是基本能力。
小镇认为,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基本能力有三个:语文、逻辑、认知。
为什么呢?让我们先从昨天的几个典型的反对评论入手。
1. 认为小镇不让大家学习英语。
这是典型的阅读理解问题。小镇从始至终说的都是“弱化”全民性的英语教育,并且小镇还专门说了硕博阶段需要坚持英语要求。
作为一种工具,如果有需要那该学还是要学,跟想当厨师就去学做菜一个道理,高考前教育阶段也会进行英语的教育,但是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投入太大。
还有的朋友几十个字的反对意见,都存在明显的表达不畅的情况,这就是汉语基本功的薄弱,以这样薄弱的母语基础,英语水平也高不了。
2.认为小镇在鼓吹取消英语教育,导致闭关锁国。
这种观点既有阅读理解的问题,更有思维逻辑的问题。
比如小镇说的“弱化”对应的应该是“强化”或者“保持现状”而不是“取消”,这就是思维逻辑的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搞不清关联关系或者极端化,就容易出现各种误判。
尤其小镇这里讲的就是政策,而政策一两个词的不同代表的政策走向截然不同,如果极端化理解,是不可能理解透政策的,那又何谈借政策大势?
3.认为普遍教育阶段不学英语,那就没法进行高精尖研究,看不懂学术论文。
这里就有些认知问题,说这话的人可能并没有真的阅读过外语学术文献,也没有搞过研究,反而是很多搞研究的博士很支持小镇的观点。
英语仅仅是工具,和语文还不一样,作为一个工具,高考以前的全面教育对于掌握一个工具的效率是很低的。而且学术英语和普遍的学科英语差别巨大,很多英语水平还不错的博士生,也是用机器翻译帮助读外语文献,因为外语学术论文一般用词和句式比较简单直接,难点在于专业词汇太生僻。
如果只是为了阅读外语文献、写外语论文,那没必要浪费十年时间学习学科英语,学了以后照样得训练阅读学术英语。
对于硕博士而言,学习外语文献的前提是对自己的专业有一定的基础,这样才能理解原文,语言根本不是障碍,就算用英语写论文,翻译器能解决80%的问题,省下的20%的专业修饰和句式也都是有套路的。再说了,大家关心的也是研究成果,而不是文笔是否优美。
研究归根到底靠的是专业能力,而不是外语能力,更不要说都到硕博士了,学习能力已经足够了,英语学习可比专业研究简单太多了。
类似的还有因为利益产生的认知问题,比如认为中国人不好好学习英语,就没法对外讲中国故事。
但是“讲好中国故事”,前提是懂中国的文化和故事,缺的是“故事”,重要的是全国各界共同努力建设好中国,唯独不缺把故事翻译成他国语言的翻译。
类似的还有对程序员的认知,有些读者认为学好英语才能当程序员,这也是认知误区,因为程序虽然是字母,但根本是数学和思维能力,跟英语没什么关系。
接下来进入正题,谈谈为什么“语文、逻辑、认知”这三个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
语文是任何一个人成长的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四大基础能力,核心是听得懂、说得明白、阅读理解正确以及文能达意的写作能力。
首先,语文教育不同于英语教育。
在高考以前的全民教育,重点是培养人的基本功,培养基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学习习惯,对于工具的学习效率极低。如果是为了学好英语这样的工具,去专业的英语培训机构学三个月比在学校学10年可能还有用。
注意:语文是基础能力教育,英语是工具教育,其中的核心就是因为我们的母语是汉语,中国的一切历史、文化、现在与未来都是基于汉语。
很多人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却不重视中文,这很荒谬。学好英语确实可以增加一些就业机会,但是学不好中文,影响的是几乎所有的就业机会,孰轻孰重?
语文的学习,直接影响一个人的阅读理解能力,倘若连文字都看不懂、有了偏差,那又何谈学习?很多人学习不好、工作不好,很大原因是因为阅读理解能力太薄弱。
更不要说写作能力,比如昨天很多反对小镇的朋友,请问能否流畅的写一篇3千字的中文材料,任何材料都行,语言是相通的,中文学的好、学的精,外语也不会差。
然而,中国十几年的全民普遍教育下,大多数人英语仍然很差,完全对不起如此大的投入,核心就是教育出现了偏差:
英语对于非母语国家就是一个工具,而中国的全民英语教育是应试教育,不但没起到培养人基本能力的作用,也没有学好工具。
最典型的就是一个英语母语的大学教授,去做中国英语高考试卷,分数未必高。核心是因为中国的英语考试更注重于如何利用英语中的规则来为难学生,从英语规则的掌控程度来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过于机械化,纯粹往学生脑子里灌输语法和单词。
这根本不是学习一门语言的正常做法。更何况很多读者反对的理由就是认为外语对于跟外国人交流很重要,那么请问为什么经过十几年的科班学习,绝大多数人学了一套“哑巴英语”,根本做不到基本交流?那学习这个交流工具,意义何在?
小镇为什么说要“弱化”英语在高考中的地位,核心就是英语教育已经成了考试工具,而不是交流工具。
正因为英语学习是一个工具学习,也就导致了大量乡村地区孩子很难学好英语,普遍英语短腿,大量学校最差的学科就是英语,客观上对乡村等师资薄弱地区的孩子带来严重不公平。
当下乡村英语教育之薄弱,部分甚至无法使用通用教材,而需编写新的课本
其次,逻辑更是一个人认知世界的根本。
逻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一类目,可见重要性。中国的基础教育严重缺少逻辑教育,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公务员考试太难了,而有的人却觉得裸考就行的原因之一。
昨天有一些朋友反驳小镇,说数理化也用不到,为啥不弱化?
这很荒谬,现实生活中当然不会让人去做数理化题目,但是我们每时每刻都会用到数理化学习带来的成果,那就是逻辑思维能力。
小镇前面反复强调:高考前的全民教育重点是培养人的基本能力。
数理化等理科培养的就是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从A推导到B、由B到C的推理能力,以及基本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
学校能教的永远只是皮毛,高考前十几年的教育由于人还处于发育期,大脑发育并不完全,因此学习效率很低,孩子们也未必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主动性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就导致这十几年的学习效率非常低。
昨天留言也有很多朋友分享:十几年没学会英语,毕业后做外贸生意、玩英语游戏、出国等等,几个月就明显变化,一两年就能流畅使用英语了。
更不要说其他智能翻译工具的支持。
反而是数理化的教育,以十几年潜移默化培养出来人的逻辑思维和科学认知,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更是中国现在不像美国社会“反智”问题严重的根本。
层出不穷的阴谋论主宰美国舆论界,核心就是美国越来越不重视逻辑思维和科学认知
认知能力,要建立在语文和逻辑基础上,更要尽可能摒弃立场和利益的局限性,不断扩大认知圈。
昨天有一些朋友对小镇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主要观点是如果弱化全民英语教育,中国英语水平会大幅下降、导致闭关锁国,中国人看不懂外语文献、没法搞科研,也没人能跟外国人讲中国故事。
这里面有很多逻辑问题,大家应该能看得出来,小镇也相信这些留言的朋友也知道自己说的存在逻辑问题,但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核心是触动了利益。
但是,现实世界不是小孩子过家家。
小孩子大可以捂住耳朵、闭上眼睛,高喊我不听我不听、我才不信,好像这样这个世界就会因此而改变。
然而现实世界才不管这一套,比如之前的校外培训、又比如赴美上市,有些人和资本的表现跟闭上眼睛捂住耳朵拒绝现实的小孩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愿意关注小镇的,应该都是相信研究政策是有价值的,相信认知的重要性的,那首先就要竖立一个基本的认知: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某个人是否愿意而改变,能改变的只有个体。
我们研究政策、分析政策,核心就是为了尽可能理解大势,从而借势,要么坐上时代的快车迅速发展,要么避开雷区减少损失。
放下成见,正确的看待现实以及未来发展,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拒绝扩大自己的认知圈,最后受损的只有自己。
从昨天留言,能感觉到阅读一篇长文,并且能够准确的总结文章意思,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公务员考试申论,特别大的分值在阅读并总结材料意思。
所以,小镇也总结下:
1. 高考前教育,由于人还在发育中,重点是潜移默化的进行基本能力教育,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语文能力、逻辑能力、基础科学素养,对于工具的学习效率极低。
2. 由于高考前教育知识浓度极低,因此成年后只要有需要,掌握一门工具需要的时间远远小于学校教育,包括英语。
3. 由于中国母语是汉语,因此语文教育属于基础能力教育,目的是培养一个人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语则是工具教育,这两个要区分好;类似的,数理化对一个人更根本的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4. 破除个人利益的立场局限,以语文培养的阅读理解能力、以数理化等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圈,个体才能借势发展。
最后,说一个事,在欧美国家,很多大学录取有一个“拉丁文”,其实现实生活中外国人根本不需要拉丁文,这也根本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常用语,为什么要设置呢?
核心就是能学习“拉丁文”的,要么家境优越出的起钱,要么父母就掌握拉丁文,要么天赋异禀自学成才,这其实就是一种社会阶层的标志。
在中国,英语也已经有些类似了,这是因为过去几十年国家的落后,很多人已经将英语等同于高端,甚至成为“贵族”的标志,很多英语培训机构也是以学会英语才有更大前途作为话术,比如刚刚倒闭的华尔街英语,推销员远比教师多得多。
但是决定语言地位的,还是说这话的国家与人。中国现在缺的不是英语教育,而是更加基础的语文、历史、逻辑、数理化教育,语言是相通的,学好中文,英语也不过就是词汇积累以及习惯用法,并没有那么难。
简单聊了一下,正好今天也提到了公务员考试,之后干脆谈谈公务员考试吧,分享一些小镇的思考与经验。
其他文章推荐